编者按:现代化之路,从来不止一种答案。从全球比较来看,中国式现代化拥有独特逻辑——既非西方模式的翻版,亦非闭门造车的产物,而是一条以“人”为本、以文明适配性为基的“开源”之路。从“五位一体”的综合性设计,到对西方“闭源”霸权的超越,中国以开放的学习姿态与自主的修正智慧,为全球国家提供了新选择,也为西方现代化困境提供了反思镜鉴。
本文深刻指出:现代化的生命力,在于尊重文明多样性下的动态调适。中国不主动输出的模式,既展现了“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情怀,也为实现人类命运共同体和“天下大同”注入“开源共享”的东方智慧。
本文内容由郑永年教授在2025年6月17日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式现代化研究院主办的“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理论与实践研讨会”上的发言内容整理而成,供读者参考。
一、中国式现代化是对西方现代化模式的超越
十八大以来,中国进入了新时代的改革开放,具有全面、全方位和综合性的特点。这是在总结了中国本身经验和国际经验的基础上而作出的重大决策。经验地看,改革开放涉及到方方面面,但很难“毕其功于一役”,在不同时期需要找到相应的重点和突破口,但最终都必须走到全面和综合,任何单向面的改革开放都很难实现可持续。
这一思维直接反映在“中国式现代化”的概念和理论上。中国式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这一“五位一体”的现代化模式是迄今最全面、最综合的现代化定义,也是最高标准的现代化定义。
虽然这不是对西方现代化模式的否定,但却是对西方现代化模式的超越。现代化(或者近代化)从西方开始,西方也取得了很大的成功,率先成为发达经济体,但西方现代化各个方面的发展是不均衡的,迄今出现了严重的问题,主要表现为两个不平等,即内部不同社会群体之间的不平等和外部国家之间发展的不平等。内部的不平等是各国内部民粹主义的基础,而国家之间的不平等则是国家间民族主义的基础,两者的结合往往导致暴力和战争。
中国式现代化不仅为广大的全球南方国家提供了另一种现代化的选择,更是为西方反思自身的现代化提供了一个全新的参照。中国的发展经验与广大发展中国家的相关性和它们对中国经验的参照已经是不争的事实,但西方对中国经验的参照也同样重要。现代化首先发生在西方,之后向非西方国家扩散。西方过去的现代化很少经过自省的沉淀,往往是根据自己的经验形成了一种现代化的意识形态,向外推广,强加给其他国家。现在则不同了,包括美国和欧洲在内的先现代化国家开始反思自己的现代化模式,其参照点就是中国式现代化。尽管西方一些人依然戴着有色眼镜看待中国式现代化,但越来越多的人则趋向于基于事实之上来正视中国式现代化。不管怎么说,此前,西方式现代化被视为是唯一的现代化模式。尽管苏联的计划经济模式也曾经对西方产生过影响,但这一模式没有能够实现其可持续性。在“中国模式”中,市场和政府的作用得到了有机的结合,这既超越了苏联的计划经济模式,也超越了西方过于强调资本作用的市场经济模式。
二、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
如何认识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我们需要把中国式现代化置于近代以来的全球范围内的现代化经验中。通过一个比较的角度更可以认知中国式现代化对于中国本身和对于世界的意义。迄今为止,概括地说,世界范围内已经出现如下几种现代化范式或者模式。
1. 西方现代化范式
这是最早的现代化范式,但对“西方现代化范式”需要做一个说明,因为西方那么多国家并不存在一模一样的范式。例如英国是第一个开始工业化的国家,其现代化经验和后来的德法等国的现代化经验是不一样的。但因为西方率先实现了现代化,是现代化第一梯队成员,可以把西方视为一个整体。就现代化扩散而言,西方现代化范式的主要特征表现为“闭源”。就内部发展而言,西方范式的确很成功,尤其在早期。但西方在自己成功了之后,在扩散过程中,经验地看,西方有两种政策选择:第一,把自己爬上去的梯子抽掉,不让人家也爬上去;第二,通过“帮助”他国发展来控制他国内部发展。这种范式我称之为“闭源”模式。
西方的“闭源”模式主要表现在几个方面:第一,现代化本来就是经验和体验,但西方把现代化上升成为一种意识形态化,形成各种体现西方价值观的意识形态,1990年代之后所谓的“华盛顿共识”就是典型的例子;第二,现代化扩散的“条件性”(conditionality),即西方把对外的投资贸易附加上很多条件,只有接受国接受了这些附件条件,才能开启与西方的投资贸易;第三,西方相信自己的现代化模式具有普世性,在把自己的现代化模式扩散到其他国家的时候,也把自己的各种制度体系强加给他国之上,使得他国成为“西方式”或者“类西方”国家;第四,投资贸易的“工具化”,在“帮助”他国发展的同时,在各个方面控制他国;第五,一旦他国的现代化模式对西方模式构成挑战的时候,西方就对此进行围剿和围堵,把相关企业扼杀之。
2. “体制外”依附模式
主要是拉美国家。拉美国家从经济和治理结构上高度依附西方,发展方面缺失自主权力。尽管早期通过依附西方也获得了一些发展,但依附性发展制约着这些经济体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大都陷入了中等收入陷阱。这些经济体中对西方的态度体现为两极,即极端的亲西方和极端的反西方,并且两派高度对立,没有妥协的空间。在内部,也呈现为意识形态的“极左”和“极右”的对立,政局不稳,并且容易受外力影响。同样,社会也表现为两极化。这个对立的结构已经高度制度化,不管怎么样的改革,都很难加以突破。
3. “体制内”依附模式
欧洲和东亚的日本与“四小龙”(韩国、新加坡、中国台湾和回归之前的中国香港)最为典型。二战之后,美国有两件事情做得比较成功。一是马歇尔计划,二是针对东亚日本和亚洲“四小龙”的政策。美国在帮助这些经济体实现经济现代化的同时控制了这些经济体,促成这些经济体呈现有“发展”无“独立”的局面。这些经济体大都是美国的联盟或者准联盟。在外交和安全方面,这些经济体大都具有“半主权”性质,高度依赖美国。但即使在经济领域,一旦这些经济体在某些方面开始超越美国,对美国构成所谓的威胁,美国也照样打压。1980年代,美国对日本、法国和德国的打压就是典型例子。美国和西方大力宣扬这一模式,但仅仅是从经济发展层面来看的。经验地看,美国对这些经济体的市场开放的确帮助这些经济体跨越了中等收入陷阱而变成了高收入经济体。但这些经济体的代价是沉重的。缺失独立的主体导致独立思考的缺失。法国总统马克龙近年来一直在说北约的“脑死亡”,但实际上“脑死亡”已经成为欧洲的一种普遍状态。一旦当美国不再重视所谓传统的盟友体系的时候,这些经济体就感到了巨大的压力,同时又不知道未来往哪一个方向发展。特朗普执政以来,这些经济体就面临着这样一个局面。
4. “体制外”独立模式
前苏联、古巴和北朝鲜最为典型。这些国家也一直努力追求现代化,但一直处于和西方“脱钩”的状态。有主动“脱钩”的,也有被动“脱钩”的。经验地看,尽管这些国家保持了独立,也想通过国家的力量追求现代化,但迄今发展依然是个大问题,经济处于低度发展状态,现代化的很多方面离这些国家还是很远。
5. “中国模式”
正如十九大所总结的,“中国模式”表现为既获得了发展,也保持了独立。这一模式的形成有其客观意义上的特殊历史条件和主观意义上的正确的政策选择。
概括地说,中国式现代化体现为“开源范式”。中国式现代的核心原则是“以人为本”。可以用孟子名言“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来概括中国式现代化的核心要义。“穷则独善其身”指向内部事务,当国家穷的时候,需要反思自己为什么会穷,如何摆脱贫穷状态。“达则兼济天下”指向外部事务,当国家富裕起来之后,就要思考如何去帮助别的国家也得到发展。尽管孟子的这一名言指的是个体层面,但也是可以用到国际层面。在一国内部,如果社会群体之间的贫富差异变得过大,社会过度分化,那么不仅这个社会的发展是不可持续的,而且这个社会本身也是不可持续的。国家之间的关系也是一样的,当国家之间的贫富差异变得过大,国际社会就会过度分化,不仅贫穷社会很难实现发展,富裕国家的发展也是不可持续的。
三、中国式现代化的核心与全球启示
中国“五位一体”现代化的考量的核心是人。实际上,人是理解任何一种现代化模式是否会成功的最佳视角,正是因为人,现代化才具有了意义。
人的多元多样性决定了文明文化的多元多样性,而文明文化的多元多样性又决定了现代化的多元多样性。中国的成功在于学习,向所有国家和所有的最佳实践学习。改革开放以来,我们不仅向像美国那样的大国学习,而且也向像新加坡那样的城市国家学习。但不管如何,我们不会照抄照搬。我们修正修改这些最佳实践以符合我们自己的文明文化和国情。历史地看,凡是符合自己文明文化和国情的现代化大概率都会成功,否则大概率会失败。自然,这也是在总结了我们自己的历史教训之后才有的经验。近代以来很长一段时间里,我们把现代化视为是“西方化”,这导致了诸多挫折与失败。
同样道理,在国际层面,我们为其他国家提供了另外一个现代化的选择,但我们不会把自己的现代化模式强加给其他国家。其他国家可以参照、修改和修正我们的模式,以符合它们自己的文明文化和国情,只有这样,它们才会通向成功。
学习、修正、再学习、再修正,这就是现代化的“开源范式”,也是人类进步的动态过程。通过这一过程,我们在实现自己可持续发展的同时构建着人类命运共同体。“和而不同,天下大同”——这是中华文明的本质,也是中华文明的使命。
GBA 新传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