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中美博弈“2.0时代”将会展现怎么样的全球经贸新图景?本文指出,美国单边主义政策不仅未能遏制中国发展,反而加速了全球产业链重构,推动中国与东盟形成更紧密的共同体。当前,东盟已成为中美贸易战的意外赢家,其GDP总量直追日本,年轻化人口结构释放巨大发展潜力。中国通过“一带一路”深化区域基建合作,RCEP框架下的贸易额日渐上升,展现出强大的经济韧性。面对美国政策的不确定性,中国-东盟战略伙伴关系正成为维护多边贸易体系的重要稳定器,为不确定的世界注入确定性的发展动能。

引言

 

众所周知,美国前贸易代表彼得·纳瓦罗提出的所谓“互惠关税”,引发了全球关注与争议。他特别强调双边贸易逆差问题,并据此推动对中国商品加征关税。这一做法对全球经济造成了重大冲击。

 

然而,与特朗普最初的设想不同,中国并未退缩,而是采取了强硬回应,导致美国股市、债市下跌,美元走弱。市场波动指数大幅攀升,甚至回到了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时期的水平,显示出投资者情绪极度紧张。

 

这反映出一个关键事实:特朗普本人也意识到其政策带来的巨大负面影响,最终不得不暂停部分加税措施。这也说明,在当前全球化背景下,金融市场已成为制约不负责任政策的重要力量。

 

 

一、美元霸权面临的挑战

 

这是首次,美元作为全球主要储备货币的地位开始受到实质性质疑。特朗普政府将关税和金融工具武器化,削弱了美元作为“避险资产”的地位。在此期间,黄金、欧元、人民币乃至大宗商品成为替代性避险选择。与此同时,美国财政赤字持续扩大,目前已达GDP的7%左右,约三分之一的国债由外国持有。若国际投资者信心动摇,将对美国债券市场造成严重冲击。摩根大通(J.P.Morgan Chase & Co)的研究显示,外国持有量每减少3000亿美元,美债收益率将上升0.33个百分点,意味着债务成本显著增加。虽然中国目前尚未动用其持有的美元资产作为反制手段,但理论上具备这种能力。在中美博弈中,中国在保持克制的同时,也在积极寻找自身的结构性优势。

 

回顾2022年,英国因时任首相莉兹·特拉斯的减税计划引发金融动荡,就证明了金融市场能有效遏制不负责任的政治决策。最近几周的情况表明,美国同样无法避免这一机制的影响——这是第一次,市场开始担忧美国政策制定者的不负责任行为,并对美元、债市和股市作出负面反应。尽管特朗普试图通过贸易战打压中国,但他错失了最佳时机。如今,中国经济已深度嵌入全球供应链,许多国家的最大贸易伙伴早已从美国转向中国。

 

此外,特朗普的政策在美国国内也面临严峻挑战。消费者信心指数从57显著下滑至50.8(4月份)。无论民主党、共和党还是独立选民,普遍认为美国经济状况不佳。通胀预期因关税上升而加剧,沃尔玛等零售商的商品价格应声上涨,直接影响到普通消费者的日常生活。民众对经济管理的信心下滑,这对中期选举构成潜在威胁。最新民调显示,特朗普的经济支持率甚至低于拜登同期水平。虽然他在移民等问题上获得一定支持,但在经济议题上的认可度并不理想。这些都构成了对特朗普政策的现实压力。

 

  

二、中国的战略应对

 

面对特朗普的强势姿态,中国选择了坚定回应。直接的反制裁让特朗普也有些措手不及。中国的策略是,将特朗普描绘成全球规则的“破坏者”,而自身则定位为“负责任的利益相关者”,反对单边主义和保护主义。同时,中国政府向国内民众传递明确信号:尽管面临挑战,但局势可控,无需恐慌。我认为特朗普尊重强者,轻视弱者。因此,中国必须保持强硬。如果你向他屈服,他会蔑视你;如果你强硬反击,即使他不喜欢,他也会尊重你。当然,许多东盟国家体量较小,有时不得不妥协。但中国足够强大,能够承受更大的冲击,这得益于其集中控制的体制所赋予的韧性。

 

最关键的是,中国比美国更早预判到了美国金融市场的动荡和选民的愤怒。中国的“痛点”会稍滞后一些,比如工厂裁员、失业等问题。因此,很可能最终是美国先撑不住。但中国也有必要避免对抗持续过久,以防冲击反弹——例如出口下滑、失业率上升等问题显现并对自身经济造成显著影响。在这一背景下,中国政府深知外部压力可能冲击短期经济,因此迅速采取措施稳定市场预期,动用“国家队”力量稳定股市,防止系统性金融风险扩散。

 

 

三、中国-东盟战略合作展望

 

“特朗普1.0”(即2017-2020年的贸易战)爆发后,东盟成为最大受益者。数据显示,2016年前,全球仅有6%的产业转移到东盟;贸易战之后,这一比例跃升至17%。大量企业向越南等地迁移,使东盟获得了意外之财。例如,印尼的外国直接投资大幅增长,不仅包括美企,日韩企业乃至部分中国企业也开始外迁,进一步增强了东盟的优势。显然,特朗普误判了形势。他以为加征关税能迫使企业回迁美国,惠及其支持者。实际上,由于美国高昂的人力成本,这类轻工业岗位更倾向于流向东盟而非返回美国。这反而间接促进了东盟和中国在RCEP框架下的经济一体化——因为许多产业链和零部件仍然依赖中国,再流向越南等国。

 

当前,中国正逐步转向高端制造业(如机器人、人工智能、量子计算),使其与东盟的关系更加互补:中国沿海侧重高科技产业,而东盟则集中在中低端技术领域。这种变化增强了RCEP的凝聚力,提升了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地位。中美贸易数据显示,尽管美国从中国的进口量下降,但越南从中国的进口增加,美国从越南的进口也随之上升,形成了一个“绕道”循环。

 

“特朗普2.0”试图限制此类通过越南、墨西哥、菲律宾等国的间接出口渠道。如今,东盟与中国之间的贸易额已超过中国与美欧贸易的总和,并持续增长。这清楚表明,中国已成为推动东盟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世界银行分析指出,若中国经济增长率下降一个百分点,新加坡、马来西亚和印尼的经济增长率也将相应下降,显示出明显的带动效应。因此,中国与东盟之间形成了高度互补的共生关系。

 

值得注意的是,东盟的GDP总量已接近印度,并逐渐接近日本水平。其人口约为中印的一半,人口结构年轻,城市化率约50%,这意味着未来15至20年仍有巨大发展潜力。雅加达、马尼拉等城市的中产家庭,其购买力不断增强,城市化进程加速,东盟的长期潜力正在稳步释放。此外,作为东盟重要的发展伙伴,中国在“一带一路”倡议下积极推动区域内的基础设施建设与发展。虽然中国仍大量向欧美日出口,但也开始更多地向“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出口。尽管G7国家GDP总量庞大,但从购买力平价(PPP)角度看,“金砖国家”正逐渐崛起。中国与东盟的贸易关系在亚洲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当前亚洲的基础设施建设整体仍显薄弱,因此,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AIIB)可以在融资东盟基础设施方面发挥关键作用。新加坡虽非制造业中心,但其作为服务业枢纽,也能在推动东盟发展中扮演重要角色。来自中国的资金,或通过新加坡的投资,有助于支持印尼的工业化和马来西亚的企业扩张。

 

在“特朗普1.0”时期,中国遭遇了突如其来的冲击,应对上略显准备不足;而面对“特朗普2.0”,中国则表现出更好的准备和更快的反应能力。然而,一个关键挑战在于,中国必须有效应对外部压力对私营部门和中小企业造成的冲击——这些企业对国内就业至关重要。如果中美博弈持续过久,也会对中国自身经济造成不利影响,包括私营企业就业减少和内需增长放缓等问题。

 

当然,美国方面的通胀上升、股市波动以及选民的不满情绪,也可能迫使特朗普更快妥协。从他近期的态度中,我们已能感受到这种急迫性。中美竞争正在加剧,但东盟作为关键门户和重要贸易伙伴,将在未来的区域增长中发挥更大作用。中国-东盟战略伙伴关系将有助于双方在全球局势动荡的背景下,增强自身韧性与竞争力。中国的优势在于拥有集中统一、长期稳定的战略视野。相比之下,美国的政策制定往往受制于短期选举周期。这恰恰是中国在应对美国压力时,能够采取更具长远眼光策略的重要原因。

 

*本文系陈光炎在2025年4月27日由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前海国际事务研究院与广州粤港澳大湾区研究院合办的“第三届中国-东盟经济关系研讨会:高水平开放与中国-东盟共同市场”上的发言整理而成。

 

 

本文作者

陈光炎: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经济学名誉教授。

 

*本文转自广州粤港澳大湾区研究院(GIG)公众号。

 

GBA Review 新传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