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经济
吕洋:有望重塑全球金融的“金砖之路”
编者按:在5月24日举行的百川论坛——“变革中的‘全球南方’:地缘政治与发展合作”2025研讨会上,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拉丁美洲研究所副研究员吕洋探讨了“大金砖合作背景下的全球支付体系创新”这一主题,深入解析了在金砖国家支付合作体系的创新路径、面临挑战及发展建议。“从争议中寻找共识,在差异中凝聚合力,是金砖发展的保障和未来的方向”,吕洋指出,金砖或成为“全球南方”合作的首要平台,这并非是对美西方制度的颠覆,而是一个多元的补充。
一、重塑全球金融的“金砖之路”
“在美元霸权动摇与金砖机制崛起的双重驱动下,金砖国家有望通过对支付体系的创新重塑国际金融格局”,吕洋为此提出了三大金砖支付创新的可行路径:
首先是当前最具成效、务实推进的金砖本币结算体系。IMF预测,到2024年底,金砖国家内部将有约四分之一的贸易实现本币结算。与此同时,跨国本币贷款与发债机制也在持续扩展,从最初的双边合作向多边机制迈进。
其次是更为进取的金砖共同货币构想。有观点提出“R5”共同货币概念,即中国人民币(RMB)、巴西雷亚尔(Rea1)、南非兰特(Rand)、俄罗斯卢布(Ruble)、印度卢比(Rupee)共同形成统一的货币体系,有望增强金砖国家在国际金融市场的话语权。
最后是具有前瞻性、时代性的跨境数字支付,包括央行数字货币(CBDC)的探索应用、多边数字支付平台(如金砖桥、mBridge)的试点建设,以及加密币试点等。
二、“金砖并非是‘反西方俱乐部’”
“金砖并非是一个‘反西方俱乐部’”,吕洋强调,除了掣肘于舆论、制裁和分化策略等外部压力,金砖支付合作还面临着技术路径分化与政治互信不足、内部基础薄弱等多重挑战。对此,他给出了以下四项发展建议:
一是提升政治互信,明确金砖作为发展合作平台的定位,建立更高效的沟通与协调机制,从低敏感领域(如防疫、减贫、公共卫生)入手,逐步积累各方共识。
二是强化顶层设计,推动《金砖经济伙伴关系2030》尽快出台,重视香港作为金砖框架内唯一国际金融中心的独特角色,探索以香港为窗口试点发行与本币挂钩的稳定币。
三是推动实体经济融合,聚焦能源、数字经济、基础设施、绿色发展等共识度高、外部干预难度低的领域,通过务实合作带动金砖支付体系的落地与拓展。
四是激活金砖新开发银行,鼓励金融工具创新,拓展“金砖+”机制,扩大成员国范围,提升平台韧性与全球南方的代表性,为金砖支付合作构建坚实的制度支撑。
GBA Review 新传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