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多年来,中国推动创设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新开发银行、丝路基金等多边金融机构,通过中非合作论坛、中拉论坛、中阿合作论坛等平台机制与“全球南方”国家加强务实合作,把支持“全球南方”发展振兴作为全球发展倡议合作的优先方向,创设全球发展和南南合作基金,携手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等,中国与“全球南方”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一起,以项目合作为基础,推动“全球南方”共同发展走深走实。

本文指出,“全球南方”的崛起是因为过去一波全球化导致和加速了全球不平等,因此“全球南方”成为了一种国际性的运动——这场运动主要体现为一种诉求或者呼吁。然而,尽管“全球南方”形成了一股强大的国际力量,但在外部环境风云变幻的大背景下,“全球南方”国家仍亟待解决发展的核心问题。

本文梳理了四种主要的现代化模式,重点解析了包容性的“中国式现代化”的独特模式,其“开源式”经验可为促进“全球南方”现代化建设贡献力量。作者强调,“每个国家的现代化都要符合自己的文明、文化和国情,凡是符合的都会成功,凡是照抄照搬的都不会成功。从这个角度来说,任何一种现代化都不是一种意识形态,而是实践经验和体验”。

 

一、“全球南方”为何崛起?

 

“全球南方”这个概念这些年来开始快速流行起来,越来越多的人在讨论“全球南方”;在很大程度上,“全球南方”这个概念已经成为国际关系的主题词了。

 

“全球南方”主要是针对“全球北方”而言的。如果没有“全球北方”,那么就不会有“全球南方”,也就是说,这个概念主要是针对发达国家(“全球北方”)和发展中国家(“全球南方”)之间关系的。过去虽然没有“全球南方”这个术语,但是名字背后的内容和内涵是一直存在的。二战结束之后就出现了不结盟联盟运动,广大的发展中国家既不想和西方站在一起,也不想和当时的苏联集团站在一起,构成了一支相对独立的国际力量。此后,就经济发展水平而言,又出现了“发展中国家”“不发达国家”“欠发达国家”等很多类似的概念。今天,人们把这些国家统称为“全球南方”。

 

“全球南方”的崛起是因为过去一波全球化导致和加速了全球不平等。中国经过40多年的改革开放发展起来,成为了世界上第二大经济体。中国加入WTO以后,为世界经济增长贡献了50%的份额,直到今天我们对世界经济增长还有30%左右的贡献。站在中国的立场上,我们应当非常高兴,因为我们一个国家就贡献了那么多。但是,站在其他国家的立场上,看法就会不一样。一个国家贡献了50%或者30%,但其他国家有没有发展呢?那是一个很大的问题。所以,过去很长一段时间,美国盛行一种新的“中国威胁论”,说,过去几十年不是“全球发展”(Global Development),而只是“中国发展”(China's Development”)。一些人认为,只有中国发展起来了,或者中国“垄断”了发展,导致了很多其他国家发展不起来。

 

“全球南方”现在成为了一种国际性的运动。这场运动主要体现为一种诉求或者呼吁。概括地说,“全球南方”的诉求大概有三个:一是利益的不平等,即“全球南方”国家没有获得足够的发展利益,发展的利益被大部分西方国家所捕获;二是责任的不平等,尤其是表现在气候问题上,因为西方发达国家发展的时候破坏了,现在它们不想承担足够的责任,而是想把气候问题的责任转移到发展中国家;三是权力上的不平等,尤其是表现在国际组织上,尽管“全球南方”,尤其是金砖国家,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越来越大,但是这种逐渐增长的贡献并没有带来在国际组织中的发言权。

 

尽管“全球南方”形成了一股强大的国际力量,但“全球南方”的内部还存在很多问题,至少包括:1)组织问题,“全球南方”并没有高度组织化,并没有一个实体组织,它更像一个交换意见的论坛;2)边界问题,到底哪些国家是“全球南方”,哪些国家不是;3)代表问题,哪些国家能够代表“全球南方”国家?4)“全球南方”国家内部的竞争问题,一些国家对“全球南方”领导权的过度竞争会导致全球南方内部的团结问题。

 

 

二、“全球南方”的核心问题是发展

 

更为重要的是,“全球南方”的核心问题是什么呢?是广大发展中国家抱团取暖吗?抱团取暖需要组织化,但“全球南方”并没有要成为一个高度组织化的组织,尤其是一个与西方相对立的组织,因为“全球南方”内部的很多国家并不想和西方对立,而仅仅是想向西方争取更多的利益和权力。

 

同样重要的是,现在“全球南方”的外部情况在发生深刻的变化。美国特朗普上台之后,“全球北方”出现问题了。以前的“全球北方”包括美国、欧洲和日本等这些发达国家,并且这些国家是高度组织化的,例如“七国集团”就构成了有形的“全球北方”。但是,近来特朗普发动的对等关税战,美国对几乎所有“全球北方”国家,包括欧盟,征收很高的关税。人们说,特朗普导致了过去的“自由国际秩序”的解体,这个“自由国际秩序”可以说是“全球北方”的代名词。如果说“全球南方”是“全球北方”的产物,那么,作为“全球北方”核心的美国发生的变化必然对“全球南方”国家产生深刻的影响。美国国内最近有很多声音批评美国二战以后的政策,认为太过于“国际主义化”、太过于“照顾”到其他国家的利益,而并未关注到美国国内利益。所以,特朗普现在改变了,提出了“美国优先”。

 

“美国优先”是特朗普一直想践行的,也是特朗普这次中东之行的主题。人们看到,特朗普几乎成为了一个“招商引资”的总统。美国总统以前是不会这么做的。这表明什么?来自中东的大量资金可能会被吸引到美国去。美国如果吸引了大量的资本,那么流向“全球南方”国家的资本和人就会减少。应当强调的是,这些中东国家也是“全球南方”的一部分。所以,世界在发生剧变,“全球南方”也会面临很多的挑战。

 

如果“全球北方”不再存在,那么会对“全球南方”产生什么样的影响呢?“全球南方”的前途在哪里?是不是“全球南方”国家一定要以“全球北方”来定位我们自己?这些问题都是需要人们进行深度思考的。

 

我认为,“全球南方”的核心问题是发展,但发展还是需要依靠各国自己。“全球北方”或许可以助力或者拖延发展,但发展的核心问题依然需要“全球南方”国家自己解决。这方面,中国所取得的非凡成就是令“全球南方”国家骄傲的。中国过去几十年能够解决很多问题,就是因为首先解决了发展问题。邓小平先生提出“发展是硬道理”,习近平主席今天强调“高质量发展是硬道理”。无论对发达国家还是对发展中国家来说,发展始终是一个核心问题。新加坡的李光耀先生最崇拜邓小平先生的就是这句话,“发展是硬道理”。一个国家,如果不发展,那么其他的什么都说不上。

 

 

三、现代化的四种模式

 

如果发展是问题,那么人们就要思考过去的发展出现了什么问题。如果从大历史来说,“全球南方”是“西方式现代化”的产物。“全球南方”这个问题的存在表明“西方式现代化”并不成功。如果从短期历史来看,“全球南方”则是前面一波全球化导致世界经济失衡的产物。一个不容忽视的事实是,尽管“全球南方”国家都在追求全球公平,也花费了很大的努力,但这个世界在继续变得越来越不公平。也就是说,无论是西方式的现代化历史,还是最近一波全球化,都在导致“全球北方”和“全球南方”的分裂,并且差距越来越大。

 

尽管现代化的概念早些时候就有了,但真正的现代化是从英国工业化开始的。在英国工业化之前,人类经历了漫长的农业社会,生产力低下,能够维持在生存水平就算不错了。工业化从英国开始,先扩散到其他西方国家,再扩散到非西方国家。如果粗略总结一下,从近代开始到现在,出现了几种主要的现代化模式。

 

1. 高度依赖式模式

 

第一种模式是拉丁美洲的“高度依赖式模式”,或者学术界称为的“依附式发展”(Dependent Development)。迄今,拉美国家的发展高度依然高度依附于西方国家,其弊端表现在意识形态和政策实践上——极端的“左派”和极端的“右派”之间的对立,导致社会缺失稳定常态,尽管拥有丰富的经济资源,但很多国家苦于极端的经济政策而不能获得足够的发展。

 

2. 体制内依附模式

 

第二种模式我把它称之为“体制内依附模式”,大多这类国家是美国的盟友,包括一些西欧国家和亚洲的日本和韩国。它们广义上都是属于西方,并且它们的发展是高度依赖西方的。尽管很多国家发展起来了,但不是一个完全主权的国家,比如韩国和日本。虽然它们的经济通过依附西方发展起来了,但是他们在外交上或者在安全上受到诸多外在制约,实际上并非完全的主权国家。基辛格先生曾经说过,“做美国的敌人是危险的,但是做美国的盟友是致命的”。无论是东亚的日本和韩国,还是欧洲,他们都是美国的盟友,但现在特朗普似乎对盟友更狠一点,这也使得他们体会到了基辛格先生的先见之明。然而,这些盟友高度依赖美国并受美国的制约,在很多方面不得不屈服。

 

3. 体制外独立模式

 

第三种模式是“体制外独立模式”,不依附于西方,保持独立,但发展成为问题。比如前苏联、俄罗斯、北朝鲜和古巴,这些国家没有处理好和“全球北方”的关系,导致其发展不起来。尽管有主权独立,但发展面临严峻挑战。

 

4. 中国模式

 

第四种是“中国模式”,很独特。在党的十九大上,我们把中国式现代化模式总结为“既获得了发展,又保证了独立”,既跟“全球北方”理顺了关系,获得了发展,同时又是独立的。这种类型的国家少而又少。

 

我认为,尽管现代化始于西方,西方本身实现了现代化,但西方模式的扩散出现了问题。它主要的问题是在扩散过程中,演变成为“排他性”(exclusive)的发展模式,也就是说,西方国家在自己发展起来以后,就把自己爬上来的梯子给抽了,不让其他国家爬上去。所以,人们可以看到,西方国家对外的贸易和投资总有很多附加条件,包括所谓“人权”“民主”和“法治”等等。尽管没有多少人会否定这些西方价值,但这些附加条件反而使得这些发展中国家发展不起来。笔者在东南亚国家生活了20多年,几乎每年都会去一个国家。东盟十国基本上只有新加坡成为发达经济体,其他九个都是发展不足。尤其是笔者去过很多次的缅甸,西方国家给缅甸施加那么多的附加条件,怎么能够发展得起来?所谓“人权”“民主”和“法治”这些价值观在西方国家内部也是通过长期的发展而获得的,都是西方经济发展的产物。如果要求一个落后的发展中国家通过实现这些价值来发展经济,那么无疑是天方夜谭。

 

 

四、中国式“开源式现代化”

 

“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模式是很不一样的,我把它称之为“包容式现代化”(Inclusive Modernization),或者“包容式发展”(Inclusive Development)。当然,这也是中国自己总结了深刻的历史经验和教训之后获得的现代化模式。我们近代开始之后学习西方,不少人想把西方的制度移植到中国来,但都失败了。中国共产党早期的革命也曾用西方模式,也没有成功,直到毛泽东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命题之后才取得成功。从毛泽东到邓小平和习近平,几代领导人都特别强调不要照抄照搬西方模式。尽管我们要学西方,要学西方的一些好东西,但是绝对不要照抄照搬西方。经验地看,每个国家的现代化都要符合自己的文明、文化和国情,凡是符合的都会成功,凡是照抄照搬的都不会成功。从这个角度来说,我一直强调,任何一种现代化都不是一种意识形态,而是实践经验和体验。

 

尽管其他国家可以参考中国式现代化,但我们的原则是“不输出”,即我们不会像美国那样要求其他国家学中国。经验可以借鉴,我把它称之为“中国式的开源式现代化”,大家可以学中国的经验,但是在学习过程中可以根据自己的文明、文化、国情来修改,从而找到符合自己文明、文化和国情的的现代化模式。

 

中国式现代化也体现在中国的开放政策上,因为通过开放,中国和世界发生关联。现在中国的三个层面的开放政策非常明确:一是包容式的多边主义,不针对任何第三方国家,而是针对各国所面临的问题;二是规则、规制、管理和标准的制度性开放,也就是要继续跟先进的国际规则、规制和标准接轨的同时重塑和推进国际规则、规制和标准;三是自主的单边开放,尤其是对针对欠发达国家实行单边开放。中国对部分比较穷的国家早就实行零关税政策了,并且对部分不发达国家提供了债务减免。

 

中国的包容式现代化更体现在我们的方方面面的政策实践上,包括“一带一路”倡议和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等都是在辅助其他发展中国家建设其经济发展和现代化迫切需要的基础设施。

 

当然,我觉得我们还可以做更多来帮助其他发展中国家的发展。我们知道,一个国家要发展就要工业化,而制造业是工业化的核心。中国在这方面很强,占据着从低端到终端的几乎是所有技术,这些技术可以帮助发展中国家进行工业化和现代化。同时,在高端技术领域,中国自己还是要努力发展。下一个阶段对我们自己和“全球南方”都很重要。在特朗普搞“美国优先”的时候,我们中国如何处理好和发展中国家或者“全球南方”国家的关系就变得非常重要。

 

简单地说,中国成功的经验表明,尽管发展要处理好和“全球北方”的关系,但如果“全球南方”不能把思考的重心转移到自身,而把发展的希望放在“全球北方”,那么今后的发展会变得更加困难。只有把重心转移到自己身上,发展才会有希望。

 

*本文根据作者在百川论坛——“变革中的‘全球南方’:地缘政治与发展合作”2025(2025年5月24-25日)研讨会上的致辞整理而成。

 

GBA 新传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