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經濟
陈氏红明:从东盟视角看东盟-中国经济关系
編者按:风云激荡的全球格局中,东盟与中国正以经贸合作为锚,共驭不确定性浪潮。本文立足东盟视角,解析区域经济脉动——从贸易额倍增、投资流量攀升的务实合作,到供应链深度融合的共生图景,勾勒出中国-东盟经贸关系的韧性与潜力。更以深邃洞见提出破局之策:筑牢多边框架、秉持东盟中心地位、赋能中小企业、激活智库合力,为共同市场建设指明路径。在不确定性中锚定确定性,于协作中共迎挑战——这份观察,恰是区域伙伴携手前行的智慧纽带。
今天,我想围绕以下几个方面,分享一些思考与观察:一是当前全球与地区的总体形势,二是从东盟视角看东盟—中国的经济关系,三是推进东盟-中国共同市场建设、促进繁荣与稳定的关键建议。
一、全球经济增长前景日益不明朗
首先,我们都非常清楚地意识到,当下全球和地区局势正在被复杂的地缘政治紧张局势所塑造——经济复苏步伐缓慢,全球不确定性持续上升,已成为近几周的重要议题。以贸易政策不确定性指数为例,截至4月中旬,其数值已较2024年底上涨了3.6倍以上。根据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今年3月发布的预测,全球GDP增长率将在2025年小幅下滑至3.1%,低于2024年的3.2%。而上周刚刚发布的最新经济数据则显示,2025年全球增长或仅为1.9%,相比2024年2.9%的增速出现明显放缓。亚洲开发银行(ADB)也预计,亚洲发展中国家2025年的经济增长率将为4.9%,低于2024年的5.2%。
与此同时,新兴技术的迅猛发展也在深刻影响着全球格局。人工智能(AI)、自动化以及大数据等新技术不断突破,其中生成式人工智能(Generative AI)已在多个领域得到快速应用,包括科技研发、商业设计、营销管理乃至行政工作。它已在多个层级的科研活动中得到采用,并被广泛认可为正式的研究工具。例如,在出版领域,生成式AI已被引入封面设计环节,通过Photoshop结合AI技术可以迅速完成设计,大大节省成本。多项研究表明,AI与自动化技术的不断进步,正逐步重塑全球劳动力的分工与配置方式。这将对全球经济、尤其是发展中经济体的产业结构与比较优势产生深远影响。
二、区域经济一体化成为多边主义新范式
为什么在当前背景下需要加强区域经济一体化以维护多边主义?其背后,是亚洲地区日益活跃且充满活力的经济体所带来的新动能。近年来,随着《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的正式生效,东盟依然是区域经济合作的核心力量。东盟持续积极推进自由贸易协定的谈判进程,包括与加拿大的自由贸易协定,以及与中国、韩国、澳大利亚、新西兰等伙伴的升级版协定。这些协定不仅旨在构建更高效的区域生产体系,推进开放的区域主义,也充分体现了东盟致力于推动建立一个更加开放、包容、融合的区域经济体的努力。
我想从东盟的视角谈一谈当前东盟与中国之间的经贸关系。相关数据清晰地表明,东盟与中国的双边关系正持续向好,经贸合作稳步发展。近年来,双方贸易额保持稳步增长,充分反映出两者之间高度的互依性与紧密的经济联系。根据《东盟统计经济年鉴》数据,2023年东盟对中国的出口额达2,880亿美元,从中国的进口额则接近4,100亿美元。相比2014年出口约1,500亿美元、进口2,160亿美元的数据,这一增长几乎实现翻倍。尽管目前贸易顺差更偏向于中国,但整体经贸关系仍呈现积极增长趋势。
东盟也在不断努力,通过成员国之间的生产整合,打造统一的生产基地。供应链管理(SCM)举措的有效落实,外国直接投资(FDI)的不断涌入,以及东盟-中国自由贸易协定的实施,共同推动了经济往来的提质增效。这些安排改善了市场准入条件,强化了区域内的经贸合作。
同时,东盟在推动区域合作升级方面也展现出高度积极性,不仅推动了成员国之间的增长和创新,也加快了融合步伐。当前,数字技术与电子商务的持续推进为东盟—中国贸易合作创造了全新的机遇。跨境电商平台、智能物流体系、数字化用工机制的快速发展,正在重塑传统贸易方式,大幅提升交易效率。东盟与中国在支持中小企业和初创企业方面的深入协作,将有助于推动贸易多元化、促进线上创新。这一过程正在催生跨境企业对企业(B2B)贸易的革命性增长,使交易变得更加便捷、高效、低成本,同时也拓宽了区域经济的包容性参与,强化了产业链的韧性。可以说,贸易合作是开启东盟-中国经济融合下一阶段的关键所在。
从国际直接投资的角度看,中国对东盟的直接投资近年显著增长,成为推动地区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之一。早在2015年,中国对东盟的投资额约为65亿美元,是该地区的重要投资来源之一。到2023年,中国已跃升为东盟第三大外资来源国,投资流量超过170亿美元。这一投资扩张对东盟的发展具有深远意义。它不仅改善了基础设施,提升了制造业能力,也助力多个成员国实现了更高质量的增长。同时,中国的投资也促进了东盟国家的经济多元化。这既体现了中国对区域经济长期发展前景的高度信心,也反映了双边互利共赢合作关系的日益深化。在此背景下,东盟与中国之间的供应链体系不断拓展,范围更广、联系更紧密。
得益于与中国的投资合作,东盟国家及其企业正更加有效地融入全球价值链,从而显著提升了整体竞争力。当前,东盟国家正逐步发展为全球关键的生产基地之一。与此同时,中国依然是东盟重要的中间产品供应方、消费市场以及项目合作伙伴。这个充满活力的生态系统,不仅推动了东盟成员国的经济增长和技术进步,也进一步增强了区域投资合作的稳定性与可持续性,保障了供应链的韧性与效率——这是实现中国与东盟长期发展目标的重要基础。
三、如何进一步深化和优化东盟—中国经济伙伴关系
展望未来,为推动可持续和包容性增长,我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第一,继续支持多边贸易体制的发展。面对全球保护主义抬头,我们应坚定维护以规则为基础的全球贸易框架。这对于确保公平竞争、减少不必要的贸易与投资壁垒、提升企业生产效率、推动资源有效配置具有重要意义,尤其对于东盟成员国而言意义重大。
第二,中国应继续坚定支持“东盟中心地位(ASEAN Centrality)”。这对于确保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推进方向与东盟各成员国的发展优先事项相契合,具有战略性意义。东盟的团结一致,是推动区域稳定与合作的根本保障。(作者注:东盟中心地位指的是东盟的宗旨和目标,即在东南亚和东亚不断演变的政治经济格局中,始终处于区域合作的核心。这意味着东盟将扮演区域对话的倡导者、议程设定者和平台的角色,致力于塑造区域秩序,并确保外部势力通过东盟主导的机制参与其中。)
第三,东盟与中国应进一步深化在中小企业领域的合作,提升其在全球与区域价值链中的参与度。通过能力建设与资源整合,助力中小企业更广泛地融入区域经济体系,将有助于推动创新、促进就业、提升包容性。这也是确保区域合作“一个都不能少”的关键。为此,双方应强化在数字技能、教育培训、基础设施发展与标准对接等关键领域的合作。这些努力将有助于缩小东盟成员国之间的发展差距,提升整个地区的竞争力。值得庆幸的是,这一合作已有良好框架基础,比如东盟-中国自贸协定中的《经济与合作章节》。当前的关键是,东盟与中国要以身作则,持续推进合作能力建设,进一步拓展务实成果。
最后,必须进一步加强东盟与中国智库之间的合作。我们今天的会议本身就是东盟十国智库合作的一个生动例证。未来,我们更应持续推进这种合作,以便为中国和东盟国家的政策制定者提供更加扎实的研究依据,助力他们制定更加科学有效的政策,不仅服务于各自国家,也推动双边关系更深层次的发展。通过加强人文交流,我们能够不断增进互信与理解,为东盟-中国合作注入更多民间力量,使这一合作能够最大程度地造福各方利益相关者。
*本文系陈氏红明在2025年4月27日由广州粤港澳大湾区研究院和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前海国际事务研究院合办的“第三届中国-东盟经济关系研讨会:高水平开放与中国-东盟共同市场”上的发言整理而成。
GBA Review 新传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