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在全球经济格局深刻调整的当下,中国与东盟之间的经济合作愈发意义非凡。从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CAFTA)的持续深化,到《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的稳步推进,再到“中国-东盟全面战略伙伴关系”的全面升级,双方合作的广度与深度不断拓展,已然成为区域稳定与共同繁荣的坚实基石。中国对东盟的投资从传统制造业向科技、人工智能、半导体等前沿领域延伸,而“一带一路”倡议下的基础设施项目更是显著提升了区域互联互通水平,为沿线国家带来新的发展机遇。

然而,当前国际形势复杂多变,中国与美国之间的紧张局势对全球贸易格局产生了深远影响,世贸组织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纷纷发出警告,全球贸易前景面临严峻挑战。在这样的背景下,中国与东盟的紧密合作不仅是自身发展的需要,更是对全球经济增长的重要贡献。双方应携手加强经济关系,共同推动世贸组织改革,深化区域合作机制,探索建立中国-东盟共同市场的可能性,以更加灵活、包容的方式应对全球性挑战。未来,中国与东盟的合作是双向互动、互利共赢的。

 

一、中国与东盟紧密的经济合作关系及成果

 

感谢主办方组织此次关于中国与东盟关系的及时而富有意义的讨论,这为我们深入思考区域合作、经济融合与未来发展提供了重要平台。

 

中国与东盟之间拥有坚实而积极的经济关系。这一关系随着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CAFTA)的生效而不断深化。在此基础上,《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进一步确立了其作为区域稳定与共同繁荣基石的地位。此外,双方还建立了“中国-东盟全面战略伙伴关系”,强调和平、安全与互信的重要性。我们之间的关系是在相互理解中建立起来的,也正是因为我们都坚信,携手合作不仅是为了自身的利益,更是为了整个地区的和平与繁荣,这种关系才得以长期维系并不断发展。与此同时,还有多项倡议致力于进一步深化这一伙伴关系,其中“一带一路”倡议不仅是关于道路和铁路等基础设施的互联互通,更是一个促进合作的重要框架。中国提出的“全球发展倡议”强调包容性进步的重要性;“全球安全倡议”呼吁通过真正的对话实现和平;而“全球文明倡议”则倡导尊重差异、珍视多样性。

 

从贸易与投资的角度看,中国的投资领域已不仅限于制造业,还扩展到了科技、人工智能和半导体等领域。例如,马来西亚在AI和半导体领域吸引了大量中国投资。在“一带一路”倡议框架下推进的基础设施项目,显著加强了本地区的互联互通。马来西亚东海岸铁路衔接项目,以及印尼雅加达-万隆高速铁路系统等,都是区域联通水平提升的重要体现。这些项目不仅改善了区域交通网络,也为沿线国家带来了经济发展和投资增长的新机遇。

 

我们与中国的合作并不是单向的关系,而是双向互动、互利共赢的伙伴关系。以马来西亚为例,马中两国在经济合作方面有着深厚的实践基础。例如,马来西亚-中国关丹产业园是中国在海外建设的第一个产业园区,与此同时,在中国境内也设立了对应的姊妹园区——中国-马来西亚钦州产业园区。这一合作模式早在数年前我还在政府部门任职期间就已经启动,具有明确的战略意图,旨在通过产业对接促进两国间的经济协同发展,同时也是“一带一路”倡议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此外,马来西亚还在持续推进巴生港建设,该项目位于“一带一路”主要航线沿线上。

 

东盟在全球经济格局中已不容忽视。东盟拥有超过6.8亿人口,2023年名义GDP接近4万亿美元,已成为全球第五大经济体,占全球比重约4%。对于中国企业而言,东盟市场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尤其是在电动汽车电池、电子商务和数字支付等领域。双方在未来仍有巨大的合作空间,能够进一步推动各自的战略利益。CAFTA的升级也是恰逢其时,尤其考虑到我们今天所处的动荡时期。

 

  

二、中国与东盟经济合作的挑战与未来展望

 

可以肯定的是,中国和美国之间不断升级的紧张局势将对他们的双边贸易产生重大影响,据世贸组织估计,双方的商品贸易可能会减少80%。令人担忧的是,由于贸易和投资的相互关联,这些负面影响将蔓延至更多国家。因此,地缘政治导致的贸易碎片化以及世界两个最大经济体间的全面贸易战可能会进一步扰乱供应链,导致全球经济增长整体疲软。世贸组织对此发出了全球贸易前景急剧恶化的警告,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也同样表示担忧。在这样的背景下,没有哪个国家能够真正“胜出”。

 

因此,东盟与中国必须加强经济关系。尽管当前基于规则的国际秩序正面临严重挑战,美国似乎已放弃在全球治理中的领导角色,但这也为中国与东盟提供了一个合作的机会——共同推动建立更加可预测和稳定的规则体系。在多边贸易体系中,世贸组织仍然具有核心地位。东盟与中国可以携手发挥领导作用,与其他成员一道推动世贸组织的改革。值得注意的是,尽管有人批评WTO效率低下,但我们都是WTO的一员。如果WTO未能有效运作,我们所有成员都有责任。因此,我们需要共同努力改革WTO,使其更好地服务于全球贸易需求。我相信,中国与东盟可以联合起来,与其他WTO成员国一起努力,确保这个多边贸易体系能够继续发挥作用。

 

RCEP和《全面与进步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CPTPP)等区域合作机制表明,中等经济体之间的协作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有效制衡单边主义行为。我们还应进一步深化与其他区域组织的合作,正如目前在东盟-中国-海湾国家委员会(GCC)合作安排中所进行的实践。这样的联盟可以扩大我们的贸易网络,并在我们各自的经济体中建立复原力。

 

近年来,中国有意加入CPTPP,并已经在采取一系列措施,以确保自身能够满足该协定的各项要求。中国在国际舞台上积极参与全球性议题,例如环境保护等事务,这不仅提升了中国的国际形象,也为其实现更高水平的制度对接打下了基础。与此同时,由于美国在贸易政策上的不确定性和由关税战引发的混乱,CPTPP成员国可能不会完全阻挠中国的加入进程,反而可能会更加开放地考虑接纳中国成为其中一员。当前正是一个合适的时机,可以在CPTPP成员之间、特别是中国与各成员国之间建立更多的信任与共识。如果中国成功加入CPTPP,将有可能重塑亚太地区的权力格局,推动区域经济重心进一步向亚洲转移。

 

我也想就探讨建立中国-东盟共同市场的可能性发表一些看法。我们需要在“弱区域主义”的灵活性与共同市场的制度性、约束性目标之间找到平衡点。虽然东盟目前尚未完全实现自身内部的共同市场阶段,但提出建立中国—东盟共同市场的构想,本身就具有重要意义——它可能促使东盟重新思考如何进一步深化区域一体化进程。正如陈光炎教授所说,中国—东盟共同市场的设想,恰恰能成为一个契机,唤醒我们对区域合作必要性的认知,尤其是在当前全球局势日益复杂多变的背景之下。

 

在深化经济一体化方面,我强烈呼吁建立一个敏捷、协作、包容、支持、务实且“以邻为荣”的框架。东盟应当与那些愿意共同“重构叙事”的合作伙伴携手努力。当前的主流叙事集中在关税、货物贸易以及贸易逆差上,但实际上,我们还可以讲述服务贸易的故事,而在东盟的语境中,这方面的讨论相对不足。事实上,东盟在服务贸易方面存在巨大的逆差。当我们谈论服务贸易时,其中包括云服务、订阅服务、金融服务、保险,甚至像Netflix这样的流媒体平台等,这些看似分散的服务,其实都构成了服务贸易的重要部分。

 

总体而言,中国与东盟之间的经济联系带来了巨大的互利共赢机会。然而,这种紧密的联系也要求我们以更加审慎的方式加以引导,以应对可能出现的依赖性问题、发展不均衡以及地缘政治上的敏感性。最近,习近平主席再次强调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这正需要中国和东盟共同努力,缓解东盟企业对中国产能过剩可能带来的冲击和担忧。东盟和中国加强信任和信心建设对加强双边贸易关系,提升东盟和中国内部以及全球供应链的可靠性而言十分重要,也会为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赋予更多意义。

 

从政策制定者的角度出发,东盟和中国需要加强智库间的合作,进而从高度理论化转变为政策制定者可以吸收、可以理解的政策建议,并最终实施。从政策执行的角度来看,我们还需要做大量转化工作。因此,我衷心希望,在今天我们有关建立中国—东盟共同市场的讨论中,能够形成一些真正务实、有操作性的政策建议,供东盟在未来推进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中参考和采纳。感谢各位的聆听。

 

*本文系Rebecca Fatima STA MARIA在2025年4月27日由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前海国际事务研究院和广州粤港澳大湾区研究院合办的“第三届中国-东盟经济关系研讨会:高水平开放与中国-东盟共同市场”上的发言整理。

 

GBA Review 新传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