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永年解讀三中全會:如何更好處理政府和市場關係,釋放更多經濟增量?
編者按 · 2024.07.22
中國共產黨第二十屆中央委員會第三次全體會議於7月15日至18日在北京召開。會議審議通過了「中共中央關於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決定」。全會指出,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總目標是繼續完善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到二〇三五年,全面建成高水準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更加完善,基本實現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為到本世紀中葉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奠定堅實基礎。
如何理解“到二〇三五年全面建成高水準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這一目標?如何通過科學的宏觀調控、有效的政府治理,更進一步釋放經濟活力?香港中文大學(深圳)公共政策學院院長、前海國際事務研究院院長鄭永年圍繞「決定」的相關內容接受了21世紀經濟報導的專訪。他認為,現在提出“高水準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意味著要實現高質量發展、更高水準的對外開放。因此,需要相應的體制改革來支持和調整生產關係。
高水平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建設路徑
「21世紀」:
全會提出到二〇三五年,全面建成高水準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您如何看待這一目標?
鄭永年:
這是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重要路徑。中國式現代化分為兩步走,2035年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到2050年全面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要實現2035年的目標,關鍵是要通過建設高水準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來推進,這一目標已經在去年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上提出。1992年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概念的提出,標誌著中國從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的轉型,現在提出“高水準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這意味著要實現高質量發展、更高水準的對外開放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