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冷战后美国作为全球唯一超级霸权,近年来已愈发难以独立支撑其全球领导力,全球治理呈现旧秩序松动失调与新秩序探索成型的交织状态:旧的国际秩序动摇导致全球秩序的“板块碰撞”,各种地方化区域化力量、国家或非国家行为体间的冲突开始涌现,造成了世界安全局势的局部持续动荡,但是我们还未能就新的国际政治经济秩序达成新共识,亟需拨开迷雾,把脉关键趋势变量。从复杂网络的视角看,今后主导和驱使全球秩序发展走向的仍是少数关键大国,中、美、俄、日、欧、印、土耳其等大国间的力量对比正发生结构性变化,影响未来的全球安全态势。
为系统性评估2025年中国外部环境风险,特别是与世界主要大国的关系,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前海国际事务研究院举办百川论坛——“第四届中国外部环境的变化与评估:中国与全球大国关系”研讨会,邀请了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中国社会科学院、华洋海洋研究中心等智库以及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复旦大学、外交学院、同济大学、深圳大学等专家学者共同把脉中国与全球大国关系。
与会嘉宾合影
(图源:主办方)
中国与全球大国关系
开幕致辞中,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公共政策学院院长、前海国际事务研究院院长郑永年着眼美国内政的变化对国际秩序的影响展开阐述,提出要理解美国在特朗普时代可能的外交政策,首先要理解和重视美国的内政变化——因为美国内政的变化依然具有巨大的外部效应:在经济领域呈现对内“去国家化”与对外“国家化”的双重效应;在政治领域将意识形态作为一种工具来实现美国利益的最大化;在军事领域,美国政坛中的“美国优先派”与“中国优先派”将政策趋同,延续拜登时期的遏华政策,但是可能减缓亚太小多边围堵机制的建设进程。
郑永年指出,国家之间的竞争核心在于制度,在于谁比谁开放。“在不要低估特朗普政府对世界贸易体系的破坏能力的同时,更不要低估中国开放政策重塑全球贸易体系的能力”,郑永年强调,“历史已经证明,最终赢得竞争的,必然是更加开放的一方”。
郑永年致辞
(图源:主办方)
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学术咨询委员会主任杨洁勉以“中国大国外交和大国关系格局:历史轨迹回顾和未来方向探寻”作主旨演讲,提出“东升西降是趋势,东弱西强是现实”。他指出,美国人当前对华判断是非此即彼,二元对立,而中国则要更加强调一分为二。“我们在作战略判断和战略布局时,切勿将趋势等同于现实”,杨洁勉强调。
“自进入21世纪以来,中国更加重视战略思维和顶层设计,增强了战略主动和战略定力,实现了从‘对大国的外交’到‘做大国的外交’的历史性转变”。杨洁勉建议,中国应通过在各个领域、地域和议题上的努力,来塑造真正的世界多极化格局,建成更加公正合理的全球治理体系。
杨洁勉作主旨演讲
(图源:主办方)
中美认知对抗与未来走向
(一)中美关系未来走向
议题一主要讨论了各位专家对中美关系的看法,指出南海需重拳治理,中国应抓住维权“窗口期”;同时,面对严峻的中美形势,中国应谨慎应对,广交朋友,寻求合作,保持战略定力。
华阳海洋研究中心理事长、中国南海研究院学术委员会主席吴士存指出仁爱礁仍然是一个“流血”的伤口。那么,是否存在一劳永逸的“止血药方”?他表示,当前中国在南海的维权出现“窗口期”,关键在于中国能否抓住这个机会。南海将经历一个由乱及治的阶段,“治乱世用重典,平乱象出重拳”当作为中国未来的南海战略。
吴士存发表演讲
(图源:主办方)
原来是“好也好不到哪里,坏也坏不到哪里”,而现在要思考“最坏能坏到哪里”。西交利物浦大学教授由冀通过论美国推动对华军事冲突的逻辑,预测如果美国最终不接纳中国的崛起,其最极端手段莫过于推动中国卷入一场军事冲突。尽管战争的逻辑目前被地缘政经逻辑所对冲,但依然要“料敌在先,料敌从宽”,这是大国政治的必然。
由冀发表演讲
(图源:主办方)
中国社会科学院美国研究所副所长、二级研究员袁征根据2024年美国大选结果,对未来中美之间关系的严峻形势给出三点判断:第一,尽管“东升西降”是大趋势,但至少短期内中美战略博弈是非对称性的——美强我弱、美攻我守;第二,美国会侧重软性遏制,通过科技封锁、出口管制和投资限制等方式牵制和延缓中国的崛起;第三,中美爆发大规模正面冲突的可能性不大,但两国需要探索管控矛盾的路径,以防止突发事件失控升级。
袁征发表演讲
(图源:主办方)
清华大学中美关系研究中心主任、国际关系学系教授陈琪依托当前中美形势在无法左右美国政策的大环境下,认为中国可有四大应对之策:第一,不要“闻鸡起舞”,采取“缓行动,多说少做”的策略;第二,广交朋友,尤其是积极拓展与欧盟和东亚国家的伙伴关系;第三,尽管中美存在诸多现实和潜在冲突,但在共同利益领域要积极寻求合作空间;第四,在无法达成共识的领域应保持战略定力,必要时以时间换空间。
陈琪发表演讲
(图源:主办方)
(二)中美认知对抗
议题二聚焦中美认知对抗日益加剧的客观状态,指出其中“无霸思维”与“冷战思维”的碰撞不仅塑造了迥异的世界政治格局,而且成为影响各国看法与判断的关键因素。同时,“深层政府”的隐秘运作与认知域安全的新挑战,进一步加剧了这一对抗的复杂性与严峻性,对大国博弈与全球安全态势产生了深远影响。
“‘无霸思维’和‘冷战思维’构成了中美在世界政治上两种迥异的叙事逻辑,进而塑造着世界格局,左右着各国的看法与判断”。北京外国语大学区域与全球治理高等研究院副院长、教授周鑫宇指出未来中美博弈的三个关键问题:未来中美博弈中第三国将信任谁?他们认为世界应该如何演进?在这一演进中,中国、美国或其他国家将扮演何种角色?这是当前中美在政治上争夺的首要关键。
周鑫宇发表演讲
(图源:主办方)
国防科技大学国防科技战略研究智库主任、研究员朱启超指出,在美国所标榜的民主政治热闹表象之下,基于国家安全的泛化想象和维持全球霸权的惯性执念,美国安全情报部门、军工复合体、各类游说团队等力量早已悄然超越了宪法,编织出一个更为隐秘复杂的权力运作网络,这就是所谓的“深层政府”。我们所要应对的“美国”,不再是一般意义上的主权国家,也不是简单化的霸权符号,更不是伪装成为国家的公司,而是一个处于不断自我演化、自我强化的超国家组织。
朱启超发表演讲
(图源:主办方)
中国人民公安大学网络空间国际治理研究基地执行主任韩娜通过解析人工智能这一新兴产业在认知域安全的挑战与保障,指出“认知域”是大国博弈的关键领域,在数字时代认知域安全已成为影响全球安全的重要议题。认知域安全的核心内涵在于国家对意识形态、思想文化、价值观念的掌控能力、战略制定能力、决策实施能力以及对各类安全威胁的感知、预警和应对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