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ditor's Notes:发展是硬道理,高质量发展是新时代的硬道理。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审议通过的“十五五”规划建议,与“十四五”规划一脉相承,继续把推动高质量发展确定为“十五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主题。在世界百年变局加速演进、国际环境变乱交织的当下,发展的稳定性与确定性成为全球共同期盼。
从接续实施五年规划锚定高质量发展方向,到以高水平开放践行多边主义、共享发展机遇,再到推动构建符合亚洲实践的自主知识体系,中国始终将自身发展融入人类发展大局。立足历史与现实,本文不仅解码了中国发展的世界意义,更为动荡世界探寻可持续发展路径提供了深刻启示。
《人民论坛》杂志刊发郑永年文章,原标题为《从历史进程看中国发展如何为世界提供“稳定锚”》(图源:《人民论坛》杂志)
“发展是人类社会的永恒主题。共享发展是建设美好世界的重要路径。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始终将自身发展置于人类发展的坐标系,以自身发展为世界发展创造新机遇。”2025年10月,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审议通过的“十五五”规划建议,与“十四五”规划一脉相承,继续把推动高质量发展确定为“十五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主题,要求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发展是硬道理,高质量发展是新时代的硬道理。“大家一起发展才是真发展,可持续发展才是好发展。”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如何在变乱交织的国际环境中取得长足发展,考验着各个主权国家的治理能力与智慧。中国科学制定和接续实施的五年规划,无疑为世界发展再次注入稳定性和确定性。
一、发展历程三步走:先经济后社会再政治
什么是21世纪全球最大难题和共同追求?发展,依然是发展。为什么发展如此重要?因为发展是解决一切问题的总钥匙,如果一个国家处在发展进程中,之前的老问题会得到妥善解决,发展本身产生的新问题也会通过继续发展得以解决。纵观全球各个国家的发展历程,都充分证明了这一点。新加坡前总理李光耀先生写了一本书,叫做《新加坡赖以发展的硬道理》。他认为,无论是民主国家还是非民主国家,发展都非常重要。尽管政治制度不同,但如果发展好了,社会是稳定的,老百姓也是满意的。
任何一种政治制度,哪怕自认为是最好的,如果发展陷入停滞甚至倒退,即使是发达国家也会出现问题。20世纪90年代初苏联解体以后,日裔美籍学者弗朗西斯·福山在其所著的《历史的终结与最后一人》一书中认为,人类社会的发展史,就是一部“以自由民主制度为方向的人类普遍史”,美式民主是人类所能拥有的最好的政体,也是最后的政体。到现在30多年过去,面对政治秩序危机,很多美国人担心,美国会不会再一次内战。全球最大对冲基金桥水基金创始人、美国亿万富翁瑞·达利欧(Ray Dalio)认为,由于美国出现“异常严重的两极分化”,未来有可能陷入内战。
美国作为世界第一大经济体,不是没有取得发展,而是经济发展和技术进步所创造的财富,只有少数人享有,大多数人没有获得感。随着收入差异越来越大,富者愈富、贫者愈贫,社会变得越来越分化。从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到1970年的20多年间,美国中产阶层比例最高时达到70%,从里根革命开始,尽管美国经济继续发展,但中产阶层不仅没有扩大,反而显著下降,到现在不到50%,有的估算甚至可能都不到40%。在社会结构中,中产阶层是社会稳定的重要基础。随着美国中产阶层占比持续缩减,以及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后,收入差距过大、财富分配不均,社会不平等愈发明显,由此带来的系列问题导致民粹主义的崛起。这对美国的经济、社会以及对外政策,产生了诸多不利影响,阻碍美国的持续发展。
经济、社会、政治,是影响一个国家发展质效的三个大的变量。有一种观点认为,西方国家所取得的发展成就,是源于西方的民主制度,事实上并非如此。从西方国家的发展历程来看,经历了三步走:先经济后社会再政治。日本等亚洲的一些国家,同样经历了这三个阶段。西方通过资本原始积累,推动经济发展起来后,开始注重社会权利。自德国首相俾斯麦主导创立现代社会保障制度后,美国、英国等相继开始发展和完善社会保障。真正的发展政治,是从20世纪70年代西方国家在完成现代化之后,开始引入一人一票这样一种民主制度。
经济是发展的基础,没有这个基础,只谈政治,只谈民主,事实证明是完全行不通的。很多发展中国家,发展不起来,原因就在于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实行了西方的体制,经济还在低度发展,政治就民主了,实行多党制,本来蛋糕就很小,各个党派还喜欢分蛋糕,发展就更加难以为继。现在广大发展中国家不喜欢西方的发展模式,因为西方国家发展起来后,对发展中国家的投资贸易提出很多附加条件。可这些附加条件加上去,发展中国家根本发展不起来。
近代以来,国家发展与工业化、产业化密切相关。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发展仍然是解决我国一切问题的关键。中国持续以自身发展成就带动世界发展,尽管还处在提升高端制造业的阶段,但拥有制造业从中端到低端的技术,可以帮助发展中国家、发展中经济体实现工业化。据统计,中国“十四五”时期货物和服务进口将超过15万亿美元,对外投资累计为东道国纳税3000多亿美元,带动大量就业,促进了当地工业化和现代化。
二、高水平对外开放带来全球发展新机遇
封闭导致落后,开放带来发展,世界经济发展的历史和现实充分表明,开放是推动世界各国繁荣发展的重要因素。对一个国家而言,开放是其融入世界、推动现代化进程以及实现经济社会转型的重要途径。开放意味着资源、技术、人才、思想观念的流动与交融,能够打破封闭的体制壁垒,激发内部活力,形成内外联动的发展格局,是提升国家竞争力的必要条件。对世界而言,开放更是促进国际社会和平稳定、推动共同繁荣以及人类文明向前发展的核心动力之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中国实行更加积极主动的开放战略,构建面向全球的高标准自由贸易区网络,已成为全球157个国家和地区前三大贸易伙伴,货物贸易连续8年世界第一,服务贸易突破1万亿美元,吸引外资和对外投资居世界前列,国际合作共赢优势凸显。
高水平开放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强劲动力。习近平主席指出:“中国开放的大门只会越开越大,永远不会关上。”这一重要论述,鲜明地表达了中国对未来开放的坚定态度和信心。“十五五”规划建议提出:“坚持开放合作、互利共赢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然要求。稳步扩大制度型开放,维护多边贸易体制,拓展国际循环,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与世界各国共享机遇、共同发展。”相较于西方的开放更多以经济利益为导向,强调资本的自由流动和市场的主导地位,中国的开放则更加强调“共赢”和“合作”的理念。这不仅源于中国传统文化“和而不同”的哲学思想,也反映出中国在现代化进程中对和平发展、共同发展的执着追求。
中国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所实行的开放战略,首要特征是践行真正的多边主义。个别西方国家也在推动多边主义,像奥库斯、“四方”军演,拼凑排他性“小圈子”,奉行零和博弈,针对第三方国家,针对其认定的“战略对手”进行无底线的遏制打压,威胁他国安全。不同于西方排他性的多边主义,中国实行的是开放包容的多边主义,是针对成员国所面临的共同问题寻求解决方案进而实现发展,不针对任何一方,也不会针对任何国家。
其次,稳步扩大规则、规制、管理、标准等制度性开放,这是推进高水平开放的重要举措。中国的对外开放是以规则为基础,遵循国际贸易规则的开放,是在市场型开放的基础上实现制度型开放,进而以开放、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
再次,不断拓展单边开放的范围和领域,以自身开放促进共同开放。中国的单边开放并不是对双边或多边合作的替代,而是在变乱交织的国际形势下,通过主动开放,为国际合作提供新动能。习近平主席在致中非合作论坛成果落实协调人部长级会议的贺信中表示,中方愿通过商签共同发展经济伙伴关系协定,落实对53个非洲建交国实施100%税目产品零关税举措,同时为非洲最不发达国家对华出口提供更多便利。2024年,李强总理在第27次中国-东盟领导人会议上宣布:“中方愿探讨面向东盟国家实施单边开放等举措,逐步迈向更高水平的双向开放,助推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中国和东盟作为有14亿多和6亿多人口的两大市场,总人口规模占全世界的1/4。如果中国对东盟10国实行单边开放,马上就会形成一个超大规模的市场,那就是“10+1”中国—东盟共同市场,这将会形成更为显著的规模经济效应、产业集聚效应、发展外溢效应。可以说,中国基于多边主义至上的单边开放政策产生的深远影响,将会重塑国际秩序。
中国坚定不移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积极倡导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便利化,努力推动普惠包容的经济全球化,以共创繁荣发展为世界注入更多正能量和确定性。世界各国发展阶段不同,发展程度也不均衡,如果发展程度高的国家,只是一味地吸纳周边国家的人才、生产要素,一味强调本国利益至上,而不愿带动周边国家发展,甚至不择手段阻碍其他国家发展进步,那么就会时常产生矛盾,加剧国家间的摩擦与分歧,全球秩序难以稳定有序。在人类利益高度融合,彼此相互依存的今天,当零和博弈思维抬头、分裂对立增多时,动荡的国际形势阻滞全球发展,各方都将普遍受损。因此,中国强调的共同繁荣发展,符合包括西方国家在内的所有国家的利益。
三、开放合作为动荡的世界注入稳定性
任何国家的发展,都需要比较稳定的良好的有利的国际环境。当前,大国间博弈愈加激烈,世界变革动荡加剧,国际组织的权威性和协调性作用有所削弱,外部环境的不稳定性上升,不确定难预料因素增多。面对变局、乱局,各国之间的开放合作显得尤为重要与可贵。
中国式现代化,不仅聚焦推动国内高质量发展,还持续推进范围更大、领域更宽、层次更深的开放,“十五五”时期,中国将拓展双向投资合作空间,让中国大市场成为全球大机遇,让外资愿意来、留得住、发展好,共享中国新机遇。
中国与各个类型的国家开展合作。“经济全球化是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各国发展离不开开放合作的国际环境,谁也不能退回到自我封闭的孤岛。”中美作为世界前两大经济体,尽管在经贸、科技等领域难免存在竞争,但是中国所倡导和践行的是良性竞争。中国对美国的政策秉持“相互尊重、和平共处、合作共赢”原则,并且保持着稳定性和连贯性,不会轻易翻烙饼,这体现了大国的战略定力和国际信誉。
大国关系牵动国际形势,中美社会制度不同,任何想要改造甚至颠覆对方都是不现实的,也是阻碍世界继续向前发展的。从历史上看,中国从来不去干预其他国家的内政,几千年来都是如此。古代中国的贡赋体系,被一些西方学者谬称为朝贡体系,认为古代中国只想要其他国家表面上的服从,这其实是不对的。朝贡是西方的做法,意味着小国要臣服于大国,大国来统治小国,这在中国是从来没有的。如果用现代的概念看,“贡赋”体系更像现在的“单边开放”。外国使者向中国朝廷献上礼品之后,可以从中国皇帝那里获得价值更大的礼物,并且往往获得在中国经商的权利。几千年来,中国从来没有把哪个国家变成自己的殖民地,也从不干涉他国事务。这与西方早期推进全球贸易先是殖民主义,然后是帝国主义,是完全不同的。
中美关系可以说是当今世界最重要的双边关系,但并不是唯一的关系。我们与其他西方国家同样有许多合作共赢的空间,如中欧经济具有高度互补性。2025年是中欧建交50周年,50年来,中欧年贸易额从24亿美元增长到7858亿美元,增长了300多倍,投资额从几乎为零增长到近2600亿美元。中国与广大发展中国家,与全球南方的合作,前景更为广阔。发展中国家面临的主要问题还是如何发展,基础设施建设是一个经济体要经济起飞的前提条件,共建“一带一路”,推动硬件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受到发展中国家的广泛欢迎和好评。
四、建构符合亚洲价值观和实践经验的自主知识体系
当今世界尽管经济发展全球化,但主权国家依然很重要。无论经济区域化,还是一体化,都不能过多地损害一个国家的主权性。一旦损害到国家的主权性,那么这个国家内部的治理就会出现很大的问题。例如,缅甸治理失序,乱象频发。一些国际组织,如非政府组织(NGO)干预很多非洲国家发展,甚至比主权国家的政府力量还要大。现在国际关系秩序还是建立在主权国家之上,一旦主权国家内部出现问题,那么国际秩序也会问题迭出。
过去对于经济体如何发展,人们的目光会看向北美自由贸易区,也会看向欧盟,认为它们是一体化发展程度最好的。现在北美自由贸易区和欧洲都出现问题,欧盟有共同的货币欧元,但是没有共同的财政政策,这就像一家人拥有一个共同的账户,但是对于谁用钱、用多少,却没有约束力,所以总是产生矛盾。尽管亚洲所谓的制度化水平,不如以前的北美自由贸易区,或者欧盟,但是没有必要盲目照搬照抄西方,而是需要慢慢探索亚洲国家独具特色的,符合亚洲和而不同文明之上的制度安排。西方宗教文明是封闭的,而我们世俗文明本质就是开放包容,和而不同,这是我们的特色。
现在的问题,并不是没有实践探索,而是如何看待亚洲的发展,如何把亚洲故事讲好。我们拥有丰富的实践,但尚未把实践进行系统地理论提炼和总结。如果参照西方经验来总结亚洲实践,事实证明是行不通的。因此,我们要有信心把亚洲发展故事讲好,这是非常重要的。1993年,世界银行组织编撰并发布《东亚的奇迹:经济增长和公共政策》研究报告,探讨日本、亚洲“四小龙”、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和泰国,共8个亚洲经济体取得发展的原因。这缘起于日本银行认为日本的发展与西方不同,西方是完全自由市场,而日本、亚洲“四小龙”,在经济发展过程中政府与市场同时发生作用,就像今天我们所说的“有效市场、有为政府”,日本银行认为很有必要总结东亚的发展经验,于是邀请西方学者来总结,结果用西方的理论和经验没法系统全面地总结亚洲的实践。
亚洲发展故事需要从亚洲实践的角度重新讲,实践是理论创新的源头活水,亚洲具有与西方不同的价值观和悠久丰厚的发展经验,完全可以形成一套符合亚洲价值观和实践经验的自主知识体系。从价值观看,东亚是儒家文化圈,“儒家学说对东亚的经济发展有积极意义。因为东亚是在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充分暴露其单纯经济发展模式的局限时起飞的,西方的价值观念的危机和道德沦丧使它们力图避免重蹈覆辙,比较成功地应用儒家学说对市场经济下个人主义导向一定程度的抑制,对血缘关系的亲近和家庭道德的巩固、对人际关系的和谐、对物质欲望无止境的追求的遏制等作用,形成有利于经济发展的较好的文化和道德氛围。”习近平主席指出:“我们照顾彼此重大关切,尊重各自发展路径,以真诚沟通增进理解和信任,以求同存异妥处分歧和问题,共同维护和弘扬亚洲价值观。”
从实践上看,东亚经济体,是过去40多年发展最快、最稳定的区域。东盟国家处理国际事务不同于西方一人一票的选举政治,而是强调所有成员国达成共识后再行动。中国与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从20世纪90年代到现在已经是3.0版,中国连续16年保持东盟第一大贸易伙伴,东盟连续5年成为中国第一大贸易伙伴。如何把亚洲发展故事讲好,是我们学术界理论界的重要使命。如果我们能够把这些实践经验概念化理论化体系化,不仅可以产生各种不同的国际关系和外交理论,而且可以形成真正能够解释和预测国际关系和外交实践的理论工具。这对于推动变乱交织、动荡加剧、大国博弈更加复杂激烈的世界,走向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内容原载于《人民论坛》杂志,原标题为《从历史进程看中国发展如何为世界提供“稳定锚”》。
GBA Review 新传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