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ditor's Notes:当前国际发展合作领域正经历深刻变革,美国等传统援助国政策的调整尤为引人注目。面对资金收缩、规则摇摆的新常态,中国国际发展合作应如何定位与行动?在百川论坛——“变革中的‘全球南方’:地缘政治与发展合作”2025研讨会上,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国际发展合作研究所所长王泺就“新变局下中国国际发展合作的机遇与挑战”分享了她的深刻洞见。

 

“如果当前国际体系没有发生动荡,我们想要切入其中、提升自身对问题的理解与话语展示的空间,可能远没有现在这么大”,她敏锐地指出,正是当前国际体系的动荡打破了既有的舒适区,迫使各国寻求更具性价比和针对性的解决方案。这对中国来说也是一个新机遇。

  

 

一、旧体系动荡开启战略窗口:中国应“借机入局”而非仅“被动补位”

 

“真正的战略机遇在于体系动荡本身所带来的重塑空间”。王泺指出,当前全球发展援助正面临传统援助国资金长期收缩的趋势,这不仅迫使国际社会寻求新的资金来源,也推动了整个体系向“降本增效”转型。旧有的、由西方主导的援助体系日益显现其与广大发展中国家实际需求不相适应之处,她强调,中国不应仅将此视为被动填补资金空白的时刻,而应视为“借机入局”的良机。与此同时,二战后形成的国际发展合作体系,尽管有其局限性,但在全球风险防范、规则标准建构上仍具其历史形成的价值与作用,“对中国来讲,这一体系依然非常有用,我们不能坐视其走向崩溃。”

 

 

二、援助战略升维与伙伴重塑:中国与“全球南方”共谋发展新篇

 

面对百年未有之变局,王泺呼吁,中国对外援助应超越传统“外交配合”的辅助角色,转向基于“长期主义”的全球顶层战略考量。这一转变的核心在于重新定义中国与“全球南方”国家的关系——“合作伴生的伙伴关系”。

 

“我们在资金方面并没有非常大的优势”,王泺坦言,“但在提供更优性价比的解决方案和产品上,中国拥有显著优势” 。她强调,中国能与“全球南方”分享的,不仅是基础设施等硬件支持,更包括发展规划、项目管理,以及在接受外援时如何保持自主性并高效利用资源的宝贵“软经验”。在新的战略定位下,中国应更着力于发挥其独特的比较优势,以更强的合力、更创新的方式与“全球南方”国家共谱发展新篇章。

 

GBA Review 新传媒 

no record